|
鲜竹沥的本草考证竹,属禾本科,竹亚科,为多年生常绿乔木状植物,常被称为“巨大的草”,无规律地生长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是世界竹子生产分布中心,竹资源的种类、产量及适应性均为世界领先 。竹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在古代便有相关药物的记载,如在《神农本草经》中: “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小虫;竹根,益气止渴,补虚下气;竹汁,主风痓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鲜竹沥为禾本科植物粉绿竹 Phyllostachys glauca,净竹P. nuda 及同属数种植物的新鲜茎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带颜色的汁液 。鲜竹沥在中国古代被中医誉为“痰家圣剂”。 1. 名称、基原与性味归经考证 鲜竹沥的名称最早于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竹汁”,之后随着淡竹作为制备基原以及烧制法作为炮制工艺,则多以淡竹沥或竹沥沿用,直到现代根据制法采用鲜竹沥,但其中也有甜竹沥和竹油的记载。竹子种类众多,且在我国分布广泛,古代文献记载制备鲜竹沥的基原多为淡竹、苦竹和堇竹,也有慈竹记载,现代多以禾本科植物淡竹作为基原。 制备鲜沥的竹子基原多为性寒的淡竹和苦竹,故鲜竹沥性味归经的古籍记载: “味甘、苦,无毒,性寒或大寒”,因炮制原因亦有“淡寒”记载。鲜竹沥的名称由汉代的“竹汁”到梁的“竹沥、淡竹沥”逐渐演变而来,其中也有其他名称,例如,清朝《药性切用》有“甜竹沥”的记载,在近代《中草药手册》有“竹油”的记载。鲜竹沥的基原主要是淡竹和苦竹,明朝《本草纲目》新增了堇竹,《食疗本草》也增加了慈竹,1977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制备鲜竹沥来源更加广泛:“禾本科植物粉绿竹、净竹及同属数种植物”。 现代对鲜竹沥的基原研究则更为具体和直观,有研究采用 HPLC测定 9种不同种类竹子制备的鲜竹沥中愈创木酚含量,发现甜竹最优,斑竹、水竹与淡竹次之,硬头黄、实心竹、苦竹、刚竹以及糯竹有明显差距,表明现代研究与古代记载的苦竹存在较大差异。鲜竹沥的性味归经在古籍文献记载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记载为大寒,《药鉴》《本草从新》《中药大辞典》等记载为性寒,《本草害利》记载为微寒。因制备鲜竹沥基原大部分为淡竹和苦竹,所以多为甘苦、无毒。在归经的记载则是各不相同,有“入手少阴足阳明经” “入手太阴肺经” “入心、肝、肺经”等。 上一篇痰家圣剂说竹沥下一篇鲜竹沥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药效作用 |